WFU

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

腸躁症的診斷與治療


先講結論,腸躁症沒有特定病因,所以也沒有特定治療。(那我們討論幹嘛?

腸躁症的全名叫「大腸激躁症候群」,英文叫做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(IBS),全球每10個人就有1個是腸躁症患者,比例算是相當高,其中女性約為男性兩倍。

發生原因

  • 腸道肌肉過度收縮或無力 
  • 腸道神經對疼動過度敏感 
  • 腸道發炎、感染 
  • 腸道菌相改變 

腸躁症又分三個亞型

  • 腹瀉型:肚子一絞痛就要跑廁所,大便不成形,但也還不到水瀉。 
  • 便秘型:腸子不太動,想上廁所但尚不出來。 
  • 混合型:顧名思義,就是兩者夾雜。 

重點在於,每個人的症狀不同,所以針對不同類型的腸躁症,要有客製化的治療,就像有的人喝鮮奶會拉肚子,有些人對麩質過敏(gluten intolerance),同樣的,有些人對某種藥物反應會特別好。

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,人有個性,每個人的腸道也有自己的風格。

診斷標準



羅馬準則IV
  • 腹部不適跟排便有關(加劇或緩解) 
  • 排便頻率改變 
  • 大便形狀改變 

只要符合以上三項中的兩項症狀,而且每周發作一次以上,連續三個月,在排除發炎、感染、甚至腫瘤的可能後,即可診斷為腸躁症。

重點來了,要怎麽排除發炎感染或腫瘤,要做哪些檢查?做到什麼程度?常常是臨床上很難決定的問題,有的人症狀輕微,過度的檢查會帶來困擾,有的人症狀雖然嚴重,卻怎麼查也都查不出原因。

而且腸躁症的患者,很高比例上有輕度的焦慮、失眠、個性急躁等問題,讓檢查的選擇又更難以決定。

目前最新建議治療方針。 

  1. 符合羅馬準則IV(Rome iv criteria)的症狀後,並且出現血便、體重減輕、大腸癌家族史、睡到痛醒、50歲以上,建議做大腸鏡。 
  2. 如果沒有以上症狀,改變飲食治療(low FODMAP)、藥物治療、保持運動,觀察1個月,症狀若持續則安排大腸鏡檢查。 
  3. 大腸鏡檢查依舊正常,可診斷為腸躁症,繼續維持1個月藥物治療。 
  4. 若症狀還是持續,可加上抗憂鬱藥物,並考慮排便攝影、肛門直腸壓力測試、大腸蠕動攝影(目前這三項檢查,台灣有辦法實行的醫療院所不多),或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。 

腸躁症雖然不會致命,也不會引發大腸癌,卻往往讓患者跟醫師都感到困擾。治療腸躁症,是一段漫長的過程,需要患者跟醫師雙方的配合,目前有很多藥物可以緩解症狀,但治標容易治本難。

解鈴還須繫鈴人,在飲食上,暴飲暴食、壓力大、失眠都是誘發因子,建議建立自己的飲食日誌,避免誘發症狀的食物,並採取少量多餐、高纖低脂、低FODMAP飲食,保持運動習慣與充足睡眠。

此外,還可以考慮服用益生菌、抗憂鬱、抗痙攣等藥物。近年腸腦軸線的假說,認為大腦不但可以影響腸道,同樣的,治療腸胃道症狀,也可以影響大腦。因此,透過壓力控制、放鬆情緒、瑜伽、靜坐等治療方式,也可以改善腸躁症。

總結一下,腸躁症患者可以做的:

  • 喝水運動吃青菜,低 FODMAP 飲食 
  • 充足睡眠 
  • 飲食日記 
  • 補充益生菌 

醫師可以幫你做的:

  • 大腸鏡檢查、排除其他病因 
  • 益生菌、藥物控制 

後記

即使是2018年的腸躁症治療準則,大家在治療建議上,還是有很大的分歧,不論是診斷或藥物使用,仍然有很大討論的空間。不過我認為,至少最低標準,要把真的有病變,需要治療的患者篩選出來,讓腸躁症患者沒有心理負擔。

診所位置由此去
看診時間由此去

資料來源:

  1.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Korea, 2017 Revised Edition (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, Vol. 24 No. 2 April, 2018 pISSN: 2093-0879 eISSN: 2093-0887) 
  2.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 
  3. Mayo Clinic